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轉-漢字編排的問題

作者:根據地 來源:OADB網站
以下藍色文字為Alex(A.Z.)的對這篇文章的評論。
最近讀了這麼一篇文章,比較詳細的闡述了字體編排中的一些要點,並提出一些非常妙的理論。字體編排方面的知識、專著在國內基本上是一篇空白,所以有這麼一篇不長不短的類似於“教程”的討論字體編排的文字出現頗讓人感到意外,但看看這些通過實踐得來的經驗、方法的抽象、總結,的確很有道理。這篇文章署名根據地,印象中似乎看到過這個人的設計和文章,感覺是國內少有的兼具設計水準和理論素養的青年(?)平面設計師,也有較強的表達意願。這篇文章因由實踐而來,生動具體,內容翔實。希望經過進一步的實踐和系統化,作者能夠把自己的親身實踐條分縷析,總結整理出一整套東西,讓更多的設計師受益。在閱讀此文時,有很多不吐不快之處,茲羅列評論(感想)若干于各段文字後。
原作者需要一本書來寫的內容,只寫成了一片文章,正說明了漢字編排研究的薄弱,或是作者意欲抛磚引玉。

先要說一說漢字與拉丁字母的區別,字母是一種純粹發音符號,每個字母本身並沒有意義,單詞的意義來自於這些字母之間的橫向串式組合,而漢字的組字方式是以象形為原始基礎,也就是每個字都具有特別的意義,一個簡單的字可能在遠古時代就代表了一個複雜的生活場景,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形象的文字。兩者之間的閱讀方式和解讀方式都有本質的不同,因此,漢字的編排不能照搬英文的編排方式,它們兩者之間在編排上有一些客觀的區別。



首先就是同樣字型大小的實際大小不同,英文因為都是字母,字母的構成結構非常簡單,一般在印刷上3號大小的英文都能清晰可辨,而漢字因為結構的複雜,在印刷上5號字已經接近辨認極限了,因而在設計時漢字因為要考慮可閱讀性,在設計中就不如英文的字型大小大小靈活多變。還有英文字母線條比較流暢,因為弧線多,所以畫面容易產生動感,這一點上比漢字生動多變。
(西文字體相對更具幾何的特性,在方形主宰的平面設計媒體中,幾何性的簡潔明快的字體有的時候比信息量大、形象但結構複雜的漢字更有組合造型、編排上的優勢)
我認為漢字編排不容易產生動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對楷體和宋體來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天地,整個結構是閉合的,筆劃張力的總和趨於零。
第二就是英文編排容易成"段",因為英文每個單詞都有相當的橫向長度,有時一個單詞就相當於中文一句話的長度,單詞之間是以空格作為區分,所以英文在排版時,哪怕是一句話,也大多作為"段"來考慮編排;而這點中文就完全不同,中文的每個字占的字元空間一樣,非常規整,一句話的長度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拆成"段"來處理,所以中文在排版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上比不上英文,各種限制嚴格得多。雖然現代設計中有大量的對漢字進行解構的實驗作品和商業作品,但總體來說,還是不能大量推廣,畢竟,這種實驗犧牲的就是人們習慣的漢字閱讀的方便性。漢字的整體編排容易成句、成行,視覺效果更接近一個個規則的幾何點和條塊,而英文的整體編排容易成段、成篇,視覺效果比較自由活潑,有更強的不連續的線條感,容易產生節奏和韻律感。
總體來說漢字編排的美和西文編排所產生的美的原因和類型是不同的,只要你打開一本印刷精良的漢字古書就可以發現了。如今後者是強勢文化,漢字去適應後者的美是有局限性的。
第三就是英文的篇幅普遍比相同意義的漢字的篇幅要多,在設計時,英文本身更容易成為一個設計主體,而且因為英文單詞的字母數量不一樣,在編排時,對齊左邊那麼右邊都會產生自然的不規則的錯落,這在漢字編排時不太可能出現的,漢字編排每個段是一個完整的"塊",很難產生這種錯落感。
(應該說西文的整體編排由於其篇幅較長而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西文編排時自然產生的錯落並不是西方設計師所期望的,他們在細排文字justification上花大量的時間來調整字距、詞距、行距、段前距、段後距等,使得段落更趨向於幾何形態)
第四,漢字的編排規則比英文嚴格複雜得多,比如段前空兩字,標點不能落在行首、標點佔用一個完整字元空間,豎排時必須從右向左,橫排時從左向右等等,這些規則也給漢字編排提高了難度。而英文段落在編排時只能橫排,只能從左向右,段前不需空格,符號只占半個字元空間,這給英文編排提供了更大更靈活的空間。這些區別在設計時都需要特別注意,不要照搬英文的排版模式來編排漢字,處理不好就會不倫不類!
(漢字段前不空字似乎也是可行的了,漢字漢語本身已經被西化了多少年了,橫排本身就是西化的結果,那段前的兩個空格省下也無傷大雅了,還可以讓段落更整齊劃一,何樂不為呢。事實上,很多時候首行縮進更多帶來視覺上的不和諧,反而不如不要縮進的好。當然這是細枝末節,大體上還是要遵循現有的規則)
段前空兩字, 標點佔用一個完整字元空間這兩項本來就是政令干預藝術的無知行為,我更傾向于段前空的字數根據行的長度來定,短則少空,長則多空。標點在古代作為句讀本來是不占字數的,為什麼要讓這結構形態與漢字有天壤之別的標點占一個字的空位是我一直憂慮的問題。
那麼對於漢字,究竟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原則和原理來進行編排才能使字、句、段、篇看起來美觀清晰呢?本人在實踐中,有一些經驗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商討,我在進行漢字編排時一般遵循的流程是:理解——分類——粗排——精確細排——校對。

一、理解:

在進行文字的編排之前,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內容。我見過很多設計師只注重版式美現而不關注文字內容,文字一拿到手就開始編排,從不考慮文字在說什麼,他們的原則是文字一定要服從於版式需要。這是不正確的設計方法,對於一篇文案稿,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它的表述內容,就很容易本末倒置。

一個標題,究竟用什麼字體?用多大字型大小?橫排還是豎排?這些是由整體版面氣質和文字表述的內容所共同決定的,而不是按我們的慣性思維理解,標題一定要大,要突出,要用粗壯的字體。

我們要深刻理解文字到底在說些什麼,才能為我們選擇字體字型大小提供依據,才能讓文字的視覺感受與表述內容保持統一,才能為我們選擇合適的插圖提供指導方向。當然這種理解不是表面性的理解,還是真正吃透它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一些文字的意義是指東道西的,表面上是說這件事,其實它真正想表現是卻是另一個道理,這就需要設計師有較強的理解能力。
(應該指的是知識面和領悟能力吧。字體設計、編排可以被看作一本書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視覺的文學/語言,是對作品內容的一種詮釋和視覺體現。實際上、如果細查傳世名著的字體,可以研究出很多東西來)
這是在西方也廣為爭議的論點,有人認為完善的閱讀字體可以用在任何風格的文章,因為如果完善的閱讀字體的個性一定是很弱的。然而其他字體編排的細節也左右著風格,也是十分關鍵
二、分類:

分類也就是把我們理解的文欄位分成幾個層級,並為其分配相應的佔用空間和大致的視覺位置。誰是主標題,誰是廣告詞,誰是副標題,誰是內文,內文的組成結構是怎樣的,是否需要進行視覺歸納或者是內容歸納等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我們就可以為把這些文字分類成幾個層級。

第一級是最重要和突出的,比如主標題、廣告詞、副標題等,第二級是對第一級的輔助說明或者是次於第一級的,比如內文和某些特別需要強調的電話號碼等,第**是最次要的,比如跋、通聯、頁碼、旁注等等,一般情況下分成三個層級就足夠了,但有時會有一些很專業的技術圖表和技術參數類的文本編排就另當別論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模糊、大概的基本輪廓,可以讓我們瞭解到編排物件的在版面中的功能和意義。

最後要做的就是為各個層級的文字內容分配視覺空間,如果有插圖配合的話,應該同時考慮插圖和文本的空間佔用(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多設計師喜歡先把插圖定位得很死,把空間都計算好了,在編排文字的時候發現文字的空間不夠,這時只能到處找多餘的空間把文字硬塞進去,或者犧牲文字的字型大小大小來妥協,最後的效果就是到處都很擠,到處都不合理,這些對於新手來說要特別注意,文本的容量和插圖的容量一定要同時考慮,在有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對插圖的空間進行調整,不要捨不得,整體效果永遠都要比局部的效果重要)。
(同意,整體效果的把握能力遠高於某一個插圖或者某一個文字段落,但是細節的把握往往又決定了整體效果的成敗,所有細節加起來就是整體)
這裡的空間分配的原則就是:每個文本元素都一定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要讓它看起來本來就應該在那兒,那塊空間本來就是為它而留下的,而不是讓人感覺是沒有地方放了硬塞在那兒的。這是一個考驗設計師整體調控能力的過程,因為空間是固定不變的,而每個元素之間又是互動的,A元素的空間多一點就意味著另一個B元素的空間就會少一點,那麼如何讓其佔用空間均衡合理,要需要從版面美感、視覺流程、表述內容、版面風格、閱讀習慣等多方面去考慮,千萬不要過早為它下定論,多實驗幾次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文本各自空間之間的互動這個概念非常形象。“多實驗幾次”,或者幾十次)
換一個說法,字體編排的基本原則是黑白平衡的遊戲,能夠悠遊其間的便是贏家。
三、粗排:

經歷了前面的過程,設計師心中應該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粗排的過程就是把這些構想視覺化,以形成一個基本的編排風格,這個過程仍然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是對前面提出的編排構想實踐和檢驗的過程,主要是檢驗各個文本元素佔用空間的情況是否合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現在已經是在做成品了,因此要隨時把自已調整到做成品的狀態上來,成品的實際有多大,有時在電腦上體現不出來的,要以實際的印刷經驗來判斷文本的大小是否合理,是否適合正常的閱讀習慣)。

粗排主要是針對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A、對於內文,如果篇幅過長,應該考慮為其分欄。

分欄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把整個篇幅平均分成幾個相同容量的段塊,另一種就是根據文本內容的結構,以自然段為基礎進行分欄,也就是每一段分為一欄,這種分欄方式能產生比較靈活自由、錯落有致的視覺風格,但不是所有的篇幅都可以這樣來分,它只適合於自然段比較明顯均衡,段落數量不多,各個段之間的文本容積相差不大的條件下才可以實現。分欄的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欄寬的確定,一般來說,15-25個字的欄寬視覺效果比較適舒,超長或超短都會引起閱讀的不方便。
(Jan Tschichold“規定”西文字體編排一行不能超過60個字母,和根據地說的15-25的實際橫向距離可能差不多。但是我的分析是一、中文單字字體結構變化大、易辨認;二、如果說很多人,除了天生耳障的人士以外,的閱讀習慣是把看到的文字轉化成語言的發音spoken language再加以理解的話,那麼閱讀單音節字元文字的速度一般來講將高於字母型語言,視覺和發音的整齊劃一也使得閱讀時不易產生混淆。這樣說,中文字體的編排欄寬似乎可以再寬些,但這只是一個基於假設的假設,需要聯合有關專業人士實驗證實才可。)
但也不能太寬,太寬會妨礙讀者視線上下行間的轉移。漢字缺少相關的research,實在可惜。
B、字體的設置:字體的問題牽涉很廣,由於篇幅有限,在這裡我也只能簡短介紹一些實踐過程的經驗與大家共勉。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不同的字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就是說字體是有生命的。許多設計師對使用字體很迷茫,不知道什麼情況下該使用什麼樣的字體,其實這就是沒有去真正關注字體性格的結果。

現在電腦上的字形檔五花八門,基本上我們所需要的字體在裡面都能找到,但似乎選擇的餘地越大情況卻越糟糕,各種字體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場合已是司空見慣!所以我們要學會區分各種字體的適合範圍,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字體的氣質與版面的氣質是否吻合?

比如說楷體,楷體是一種非常經典的字體,經過一千多年文明和無數書法大師的不斷錘煉,已經非常成熟了,每一個字都經得起推敲,具有很強的文化氣質,因此在做具有文化感和傳統味的設計中可以使用。哪一家的楷體大有講究。
宋體也是一種歷經幾個朝代的字體,被前人們修飾得無可挑剔,端莊秀麗,有貴族氣質,還有仿宋體,剛柔結合,精緻細膩,很唯美的字體。黑體是一種現代字體,剛挺穩重,有力量感,很醒目,但稍嫌笨重粗糙,但後來發展出來的等線體卻非常精緻耐看,很有現代小資的感覺,低調卻不粗俗,且自成一派。
(小資?呵呵。同意,不粗俗,但是不說低調吧,更多的是冷靜、沉靜、cool,但不拒人於千里之外,適用性非常廣。也是本人最喜歡的字體之一。另外,我不認為黑體笨重粗糙,黑體只有被不恰當使用,才會顯得笨重粗糙,正確使用的話,是非常現代有力且耐看的)
不認為現今大多數的等線體非常精緻耐看,大多為應時之做,黑體如果作為閱讀字體來恰當運用的話,還是非常經典的。
但有些字體在設計中卻儘量少用或避免使用,比如文鼎的新字形檔裡面的稀奇古怪的字體,非常粗俗,層次很低,然後就是綜藝體、中行書、隸書之類的電腦字體,粗糙難看,氣質很差。

真正經得起推敲的幾種字體是:宋體(標宋、書宋、大宋、中宋、仿宋、細仿宋)、黑體(中黑、平黑、細黑、大黑)、楷體(中楷、大楷、特楷)、等線體(中等線、細等線)、圓黑體(中圓、細圓、特圓),這些字體是一些標準的基礎字體,雖然普通卻很耐看,一般內文都使用這些字體。

當然,也有一些未列入進來的好字體,比如方正繁秀麗體和漢鼎的繁黑變,我就覺得非常不錯。
(一些漢字字體設計公司的少數字體的確很有靈氣,但是沒有好好繼續開發擴展成一個字體集,而是一味的追求名目花樣,開發很多風格迥異的不實用字體,而不是把已有的優秀字體好好挖潛,不斷升級完善,以設計出功能更強大的,適用性廣的優秀字體。這方面日本的字體設計、生產遠遠走在中國的前面。韓國的不甚瞭解,但是似乎也有所長。)
綜藝和隸書並不粗糙難看,要看如何運用了。
好的字體要用好的表現方式,對於每一種字體的挑選,一定要根據版面傳達的內容和氣質進行對照選擇,不要帶有個人喜好,許多平常不用的基礎字體要嘗試著去用,這樣能加深對字體的理解,還有就是參考好的設計作品,看他們是如何使用文字的。總是就是不要亂用,要有切實可行道理,最關鍵就是一定要有視覺美感。
說實話,現在漢字的閱讀字體的選擇性真的很小,杜兄是如何認為的?(博者:的確如此,不過已經有些新的字體出現,比如方正的蘭亭、博雅,雖然還不能說完美,但是無疑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用於正文的字體)
關於字體,還要補充一點,書法字體和手寫字體是對字體過於雷同的一種好的解決方法,某些特別的版面上,使用這種很自我的字體能讓版面產生靈氣和個性。
(書法字體不一定要少用,但要慎用,使用書法字體不是一定能給版面帶來靈氣的)閱讀字體千萬不要自我,除非這是紀念該字體設計師的傳記。
C、字型大小大小的確定。粗排過程中,每個層級的文本字型大小應該基本確定,這對於形象畫冊、書籍裝幀設計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種多頁的設計物需要在文字上有統一的視覺風格,每個層級的文本元素應該在不同的版面上保持相同或統一的視覺性格。字型大小的大小確定需要有三個依據:

一是各個層級元素之間的對比關係,a應該比b大多少,c應該比b小多少,應該要把各個層級之間的輕重關係體現出來。

二是版面整體比例關係,也就是讓文字突出但不唐突,弱化但要可見。(讓文字突出而不唐突,弱化但要可見,總結的極好,只是很多時候,文字不應弱化,而應強化,要放在更突出而絲毫不唐突的位置)
三是成品的視覺效果,這是最重要的,比如一段內文,在報紙廣告上可能8號至10號就足夠了,但在海報招貼上,因為閱讀距離的不同,可能需要24號字以上才能看清楚,而在形象畫冊上,6號至8號字都能看得很清楚,10號字都已經感覺偏大了一點。

所以根據不同的成品媒介考慮不同的字型大小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能依賴電腦螢幕的顯示效果做為最終依據,要經常培養對字型大小大小的敏感程度,在一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眼裡,8號字和9號字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它們代表著完全不同的表現力。(不同字體、同一字體的不同粗體、不同字型大小、甚至不同的字母間距、字間距、行距、段前段後距、不同顏色、不同的背景色、不同的媒介,只要居其一,其表現力和最終傳達的資訊就可能大不相同)
總之一點,字型大小的大小是一種固定物理尺度,在設計中不能以單純的感性觀察作為確定依據,而要同時加入理性經驗和成品概念來作為參考的依據。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字體的不同也可能對字型大小大小的造成視覺偏差,一般來說,字元的佔用比較滿的字體(如黑體)在同等字型大小情況下看起來偏大,反之(如楷體)則偏小,這些在不同字體混排時經常出現,需要對其進行視覺修正,一般可以加入正負0.1-0.2的修正值就可以解決。(就像字體設計一樣,很多時候要根據人的視錯覺來決定字型大小、字距、行距等等,不能固守常規。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有著豐富的經驗,信手拈來,侃侃而談。)
在編排時,字型大小的大小級數不能出現太多(除非你在刻意創造某些特殊視覺效果而需要進行混排),最好每個層級只使用一種字型大小大小,對於同一層級的不同隸屬關係的文本,可以用字體進行區分,否則字型大小級數過多,將造成整個版面的雜亂無章。一般來說,第一層級的字型大小大小與第二層級的大小區別要比較大,而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的字型大小大小差距應該要小一點,這樣可以清晰地體現出各個層級之間的區別。(關於第一第二層級的大小區別要大於下面層級之間區別的觀點,這也是非常珍貴的實踐得來的經驗,可能來自人的錯覺,有關心理學) 
說的極是,也許是符合黃金分割率吧差距一比差距二接近0.618
D、字距和行距的再設計:這個問題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問題,所以要在這裡重點說一說。為什麼說"字距和行距的再設計"而不是"字距和行距的調整",因為這裡面的變化如同中國古代的八卦陣,複雜多變,不同的字距和行距設定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視覺風格,已經可以說成是一種"再設計"。
(字距和行距絕對是一種設計,David Carson就是靠不規則字距行距設計起家的,當然他的設計是另一種設計,和根據地討論的不甚相同)這裡不適宜把字體設計本身作為創作元素的設計來混淆討論。
看到過很多設計師在進行文字編排時,直接使用電腦默認的字距和行距進行排版,花了大量精力在字體和字型大小大小或者段落形狀上做文章,卻完全忽略或者不重視字距和行距的再設計,以至於最後總是不得要領,結果不盡人意。

漢字是方塊字,每個字的占位空間完全一樣,所以編排中非常容易出現呆板、沉悶、粗糙的視覺效果,解決這個問題的法寶就是字距和行距的調整。如何讓一段文字看起來精緻、清晰可辨?不單單是字型大小大小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字、每一行字、每一段文本、每一篇章的上下左右的空間間隔距離是否合理。(隨便調整一兩個參數,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視覺、閱讀體驗,這就是文字設計的奇妙之處)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s一書中有更量化的闡述,更具操作性。
一般來說,字距的確定是由字體結構來決定的,因為每種字體對字元的佔用空間是不一樣的,比如楷體,結構比較自由靈活,對字元四邊的佔用率比較小,所以它所要求的"字距"也相對較小,字距太寬的話視覺效果就會散,閱讀起來很吃力。而黑體和宋體則對四邊的空間利用率很高,字元很滿,因此它所需要的字距空間就比楷體要稍微大一點,才能讓閱讀者感覺舒適(非常有用)
在正常情況下,電腦的預設字距都偏寬,應該適當把字距調小一點。(倒沒有覺得,很多時候我甚至會把文字適當排寬一些,以求“通氣”)
而行距的設計,則最能體現一個文字篇章的氣質,漢字的行距設定一定要比字距大(除非你純粹在追求一種特殊效果),行距最小應該在字高的50%以上才會看起來舒適,才能讓"行"的感覺出來。

單個漢字在設計中是一個個"點",漢字的編排就是把這些點連成我們需要的線、面、形體,讓它為設計服務,至於是讓它成為點還是線或者是面,就完全由字距和行距所決定,有時我們在做一些比較大氣的版面時,為了尋求一種視覺張力,會把文字行距處理超常地寬或窄,以加強每行字在設計版面中的作用力,充當"節奏線" 的概念。有時也可以誇張字距,讓字距超常地寬,讓文字在設計中起到"點"的作用。

總之,或嚴謹傳統,或反叛突破,字距和行距的再設計可以為版面提供更加靈活、富有感染力的表現形式,諸位多多試驗就能體會其中奧妙。有一點需要補充的,不要犧牲可閱讀性作為代價!

E、對齊:漢字編排中的"對齊"是讓人頭痛的事情,有時為了讓一個標點符號避開行首行尾,就要對整個段落進行大調整。對齊主要是指頭尾對齊、段落對齊,一般來說,一段文字要想讓它看來整齊劃一,最好讓標點不要在行頭和行尾出現,這樣可以保持文欄位的完整性,當然調整起來是很吃力的,但就我的經驗來說,有時候我為了對齊一行字,甚至會把所有的文字都打散了來重新進行微調。

因為電腦的自動對齊命令是基於一種相同的定位數值,而不能考慮到不同字體和字型大小之間的視覺偏差,設計師就需要對這些視覺偏差進行修正。設計師要具有這種嚴謹的編排習慣,對每一個元素都要斤斤計較,要做到分毫不差,才能有完美的作品產生。(很多設計缺的就是斤斤計較、精益求精,而字體編排很多時候就是基於經驗和規則之上的字斟句酌,錙銖必較)Indesign CS有支援中文排版的外掛程式,可以自動控制標點不排頭

F、氣口的設置:漢字的編排不像英文,英文有上標下標,有單詞之間的空隔,所以排列起來感覺很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漢字每個字之間都太規則,所以排列起來沉悶無趣,要打破這種局面,就要學會設置氣口。

所謂氣口,就是能讓大篇幅文本透氣的空間,讓閱讀者有喘氣的機會。一般來說,漢字編排中氣口的設置在段前段後進行,氣口的基本特徵就是比正常的行距要大、與文字篇幅週邊的大面積留白相連接、具有與空氣對流相同原理的空白視覺通道。

氣口的設置根據設計的具體需要進行設置,篇幅小的時候一個氣口就足夠了,篇幅大而複雜時,則需要設置多個氣口,尤其是抽象、枯燥的技術型文字區塊,由於層級關係複雜,更需要針對不同層級設計不同的氣口,這樣能緩和閱讀的緊張感,讓文字區塊看起來有節奏感和趣味性。

要注意的是,氣口的設置一定要在自然段或自然章節的前後進行,不要勉強拆分一個完整段來設置氣口,這樣會破壞文本本身的完整性。
(氣口這個概念簡直是驚豔,把文字編排看作物品的陳列擺放,把空間看成空氣,規則簡單鬆散但卻涵蓋寬廣、定義精准,讓人不由聯想起中國傳統的書法的佈局規則,非常有意思,值得好好研究、發展。)氣口指的是某一段與段之間的空距嗎?(博者:我的理解是段與段之間的空間,這包括由段距和首尾行空出的空間,如有標題,則由此而產生的空間應該也被計入)
G、文字區塊的趣味性:漢字編排是很嚴謹的工作,但有時太嚴謹就會呆板,這時我們就要考慮文字區塊的趣味性,當然現在的電腦技術有很多的特殊效果可供我們選擇的,比如首字下沉、文本陰影、文本繞圖、任意形狀的文字方塊等這些效果,就能讓枯燥的文字區塊產生很好的趣味性。
(趣味性可以少談些吧,一般的文字編排強調節奏韻律,就像音樂一樣,在聽起來呆板的重複節奏中變奏,把文字看成音符來演繹。在某種程度上,設計和音樂其背後深層蘊涵的一些東西是相同的。加強整體佈局、節奏、韻律的把握,能夠抵消局部的呆板,甚至一個整體“呆板”的設計放在一個特殊的環境裡就“靈動”了。扯遠了,不過對於海量文字編排主要還是抓大局,先定下一個節奏,即基本網格,然後再考慮加入變化/變奏)呵呵,還是用氣韻生動來代替趣味性吧。
但作為設計師來說,不能一味依賴電腦提供的程式化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獨立創造一些有趣的編排效果,以體現設計的某種特別意圖。
(“有趣的編排效果”須基於一種已經實現的視覺節奏上的有所保留的變異,對較大量不帶調侃或戲謔等特殊意味的文字的編排須慎用,否則可能帶來紛亂。在這裡,我默認作者討論的也是大量的語氣中性的文字編排)
比如讓自然段之間有意識的錯開、設置特殊的文字區塊的擺放角度、增加其它的視覺化的效果、讓文字同時具有圖像的效果、顛覆傳統的編排習慣等等,在設計的領域裡,只有你敢想敢做,就一定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穫!但不管何種趣味性的效果,最多同時使用兩個,用得越多情況反而會越糟糕,要有把握的分寸,時時刻刻都要關注版面的整體美感,不要圖一時之快而破壞整個版面,造成雜亂無章的結果。做這種變化時,決不是率性而為的,一切效果要在自己控制中,決不能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版面的風格是嚴謹的還是動態的,要取決於文章的風格。

H、文字區塊的週邊留空:文字區塊處理好了,放在哪兒?怎麼放?這就牽涉到"週邊留空"的問題。

所謂"週邊留空",就是文字區塊或篇章本身之外的周圍需要一定緩衝空間,以利於閱讀輕鬆愉悅,就像是城市的的一棟漂亮的建築,如果周圍不足一米的地方就是其它亂七八糟的建築,那麼這棟建築將會魅力盡失,而如果它的周圍有大片草地,它的魅力才能完整地展現出來。
(這個比喻妙極,的確如此,落黑布白,這就是文字設計的精髓,兩者同樣重要,大多數時候,我們不乏落黑的膽量,但缺少的是布白的能力。這個比喻也說明了不同設計學科之間有著很大的相似性。還說明了設計從來就是不能只考慮被設計主體本身,必須思考設計在其特定的環境中的效果)
文字編排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經過嚴謹編排的文字區塊的四周全是擠得滿滿的圖片、色塊,那麼這個文字區塊的美感就很難體現出來了,所以,在文字區塊的編排時,一定要在週邊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根據我的設計經驗,一般比較舒適合理的留空,大致比例是:如果是從左向右閱讀的文字區塊,那麼它的左邊邊界到相鄰元素之間的距離至少要保證3個以上完整字元的安全距離才能透氣;如果左邊相鄰的是紙的邊界,則一般需要6個字元以上的安全距離才能緩衝,否則就會有太"沖"和太"危險"的感覺。

文字區塊的頂部與其它相鄰元素的空間也就應該保持至少3個字元的安全距離,而且越多越好。文字區塊的右邊和下邊對空間的需求相對較小,一般保持1個字元以上的安全距離就可以了。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數值,許多情況下這些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多進行這種視覺實驗,多揣摩好的設計作品的文本週邊留空是怎樣的,提高自已對這方面的認識,以後就會慢慢掌握留空的方法。
(這個量化似乎沒有說服力,文字和其他元素相鄰的空間完全決定於特定的情況)關於如何量化的考慮,也可以參考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s.
四、精確細排:
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須的,漢字編排是很講究精確計算的,嚴謹完美的編排一定來自於精確的計算,這點在日本的設計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日本文字的編排規則與漢字一樣)。這個計算過程就是精確化、清晰化的過程。要計算什麼呢?
(這裡好像沒有說到位,也可能作者需要另寫一篇,專題討論如何精確化、量化文字編排,具體是哪些方面及其操作方法等,結合感性和理性兩方面來詳細闡述)
在成品的習慣閱讀距離內字的大小字型大小是否已經合理,各部分比例是否恰到好處,文本篇章在整個版面中是否和諧,各個層級的文字是否清晰明瞭,分欄的欄數和欄寬是否合理,各元素之間的距離是否安全得體,該對齊的部分是否已經分毫不差,字距行距看起來是否舒適,是否已經考慮過印刷成品裁切出血位後的距離,是否有需要進行視覺修正的部分,每個文字區塊的位置是否能完全確定下來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複雜周密的調整和計算,有些需要通過我們的眼睛進行判斷,有些需要借助經驗,有些需要校驗數值,所以這個過程馬虎不行,尤其對於文本量非常大的設計項目,一個地方出錯,可能牽涉到所有的版面都需要調整。

五、校對:
雖然這是一個很老土的話題,但是對於商業設計這種講究效率的行業來說,是必須要堅持的,因為有時我們無意間漏掉的幾個字、幾句話都可能對你已經精確編排好的版面造成極大影響,可能會浪費你很多的寶貴時間去重新調整,因此,還是校對一下心裡踏實些,免得以後重複許多無用功。
(這個概念可不老土,它考驗的是設計師的耐心、責任心和知識面,這些東西都是必須的,對我們現在的很多設計師尤其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